保健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真误会它了广受吐槽的蚝油奇葩玻璃瓶 [复制链接]

1#

中华餐饮调料史中有个神秘的计量词——适量,至于是多少全靠经验。长久以来,厨房一作为手残*的禁地而存在。直到某种特殊的调味品(蚝油)在神州大地上普及开来,厨艺小白们才终于有机会找到些中式烹饪入门的成就感,若要你问我,每次做菜,蚝油放多少合适?一甩,没错,一甩足矣……

甩式放蚝油,全靠缘分,多则半瓶,少则适量,另外半瓶,够用半年。市面上的蚝油,基本都是窄口阔身玻璃瓶设计,凭本事以其突出难用性广受网友吐槽,甚至有的厨房人士想跟包装设计师夜谈人生。

其实,我们都误会它了,玻璃瓶包装背后,恰恰是多方因素的综合最优解,除了不方便使用……

01为何蚝油用玻璃瓶装是最佳选择?

蚝油跟汽水一样,业务大盛时期赶上了好时代,得以使用玻璃瓶封装。至于PET塑料瓶使用历史则要往80年代以后排。

现代蚝油采用复加工方式,大致原理是用浓缩蚝油当主料,要提鲜,则加酵母菌,想要增甜加酸,放饴糖或者醋酸、柠檬酸。调配好各种原料,适量添加多种调味剂,最后巴氏消*,装瓶,检验,出厂。

正如大家怒怼的那样,蚝油多年不变的玻璃瓶包装彻底毁了家居做菜的乐趣。为何它就不能用饮料瓶那样的PET塑料外壳呢?好歹还能精准控制用料,也不至于因为甩手技能不娴熟而弄半瓶到锅里。

想法所至之处,全靠技术实现,业界有个共识,延长保质期,必须得杀菌。蚝油灌装前需要被加热到60-80度之间,保持20分钟以上,以杀死93%以上的细菌。初代不耐热的PET材料,连巴氏杀菌机都过不去,只得无奈退居产品包装二线。因此,一个奇怪的玻璃瓶出现了,小口阔身,大众喜爱,却又骂不绝口。

你以为厂家想默默挨骂?

不,他们比谁都急。只不过,相比包装材料安全性,这些谩骂只算毛毛雨。

人们历来最关心的是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塑料作为众包装材料中的一种,以不同单体形式加工成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等多种高分子绝材料,虽然具有易加工、耐腐蚀诸多优点,却避免不了其成分中含有一些抗氧化剂、增塑剂、荧光增白剂等潜在污染物。

可怕的是在某些条件下,塑料中的有害成分会迁移到食物之中,威胁身体健康。

相比之下,玻璃瓶可能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食品外包装了,主要材质为硅酸盐复盐,二氧化硅和氧化物几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很难找到阻隔性、气密性、耐压性、稳定性比它更强的材料,用它装食物,想要被污染都难。

做出驰名天下的调料不算大本事,能保证调味品从开盖到用完的整段时间口味始终如一才叫手段。

蚝油这类看色泽勾食欲的厨房用品,想长久勾住消费者味蕾不得不解决三个挑战。

一、最大限度避免快速变质

二、保证调味品色泽香味长时间无大变化

三、蚝油余量可视化

导致食物变质主要原因有:微生物的生长、酶反应、油脂、色素、维生素氧化,香味散失,异味吸附等。

所以包装材料必须具备透明性高、阻隔性强、可重新封口、密闭能力强的特点。

理论上,只需要做到隔绝氧气、减少水分散失、阻隔香味散失就可以长时间保持蚝油新鲜度,事实也是如此,一个包装神器和适宜的存放环境,就能保证在蚝油不变质的情况下用完一整瓶。(小口玻璃瓶+可密封旋转铁盖,用完放冰箱保存)

众厂家一直以来很少做挤压式蚝油产品,原因只有一个,最好的密封往往需要最原始的方式。为了让大家愉快尝鲜,他们可是默默承受委屈好多年。

02为何蚝油包装不会轻易更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品牌的认知需要平衡,关于统一品牌的信息应该具备相似性。否则会出现认知失调。人的记忆更像一张由多个节点串联起来的网,当某几个点之间的信息串联起来时,对某件事的记忆就被触发了。出现认知失调后果有多严重,百事可乐旗下品牌Tropicana曾亲自下场,用惨痛的教训给世界讲了个故事。

年,Tropicana决定推出一款新产品,既然是新品就得有点创意,设计师雷厉风行,很快就把包装做好了——白色假日版风格。

本以为这件事能给消费者带来意外惊喜,接着又是一波口碑传播,没想到接下来他们的忠实顾客直接把自己热爱的品牌喷出了翔。

原来,新包装色调跟可口可乐的健怡十分相似,线下零售店的多位店主反映:接连好多天有人将打开的新品退了回来,原来他们想喝的是健怡。然而事情还不算完,键盘使得溜的人已经在网上开了话题,使足马力朝百事可乐开喷(忠粉们觉得百事毫无预兆换包装这事,让他们心中的信仰崩塌了)。

百事意识到事情不不太对劲,一个月后又将包装罐改了回来,庆幸的是,并未造成太大损失。

由此可见,很多消费者几乎是从某个产品的几个特殊元素去对品牌形成记忆,一旦标志性元素消失,他们的认知就开始崩塌,继而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经过多年发展,家用版蚝油早就在顾客脑海中形成模式化固有印象,可能有包装外观、瓶子外形、材质、颜色,就跟我们看到红罐凉茶就想到某个品牌一样。

所以,蚝油包装,一下子换不得呀,至少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果蚝油突然换成酱油包装,某天你想买酱油却买了一瓶蚝油回来,会不会骂娘?

除非,在原有基础上巧用某些手段,借用一切传达新包装的媒介,帮消费者开辟新的记忆片段区域,培植产品新印象,新格调。

蚝油营销史上也出现过因地制宜更改视觉宣传元素而获得销量提升的事例。彼时,有家国产蚝油公司进*美国市场,当时瓶身上是一艘装满牡蛎的渔船上站了个妇女和一个小孩的画面。按照国人思维,肯定立马想到产品跟牡蛎有关,再看文字,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可美国人不懂啊,文化背景差异太大,他们实在没看明白,这产品跟自己的生活能有啥关联。这家蚝油企业海外销量一度低迷。后来,公司管理层想了个办法,决定到旧金山的一家知名营销公司碰碰运气。

没想到营销公司工作人员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原来,美国牛肉文化浓重,人们看到中国蚝油的包装,实在想不起跟自己的生活有何关联。蚝油销量上不去也在情理之中了。

在营销公司帮助下,外销蚝油包装变成了蚝油+牛肉图案,没过多久,销量飞速上涨。

整套流程,不过是吸引注意、引发兴趣、产生购买欲望、下单购买、形成记忆、指导复购的AIDMA理论。

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咱们别老忽悠蚝油厂家改包装。增加些便捷使用功能倒是可以多提提。

03我国的蚝油是如何诞生的?

关于蚝油原材料的记载,最远可追溯到唐朝,当时的广州司马恂的《岭表录异》就记载了东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卢循余*逃到莞邑沿海采集牡蛎充食的事。(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

北宋时,就已经有人开始大规模养殖(薄宦游海乡,雅闻靖康蚝),靖康蚝就是今天的沙井蚝。

明朝以前,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已经在探索实现蚝产品高价值的可行性,从而发展出一条以蚝易货,鲜蚝粗加工,蚝油深提炼的道路。

只是提取蚝油的方式,过于原始,仅仅把生蚝洗净除沙,再用煮蚝的汤汁,浓缩成蚝汁。受工艺限制,产量出奇地低,斤鲜蚝煮上6个小时,蚝肉捞起做肉干,剩下40斤汤汁,再小火慢炖,熬出一个黑黑黏黏的锅底(5-6斤),也就是人们最开始接触到的蚝油。

初代产品至多能保留些牡蛎鲜味,要说色泽嘛,根本谈不上有啥卖相,多数以灰褐色出现,要是有人鼓起勇气一尝,基本会被苦味劝退。

,将鲜蚝精华全都融到汁水里,这一时期,蚝油堪称人间美味,只是产量不尽人意,当年我国贸易大港的李锦记一家就日需蚝汁原料,将鲜蚝精华全都融到汁水里,这一时期,蚝油堪称人间美味,只是产量不尽人意,当年我国贸易大港的李锦记一家就日需蚝汁原料30吨,而福建省一年的贸易量才吨,产能完全跟不上。

李锦记成立于年(光绪年间),那时候玻璃还是皇室奢侈品,关于初代蚝油是用什么容器盛装,一直查不到资料,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用瓷器的可能性很大。

明末,欧洲资本主义通过广州、漳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对中国实施商品倾销,欧洲玻璃制品大量流入中国。近代玻璃制造技术也随着传教士的到来在清朝土地上迅速传播,给我国传统玻璃制造技术铺起一条全新道路(我国玻璃制造业最早到魏晋时期,宋代以后生产基地分布在苏州和新安两地)。

借着宫廷贵族对玻璃制品热烈追捧的东风,我国玻璃制造业迅速在博山、广州、北京、苏州等地疯狂开花。不过产能依然原地踏步,仅够供应权贵阶层。

民间玻璃容器的普及,可追溯到建国后,上海作为中国现代玻璃生产最集中的地方,先后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起初用的是日本人引进的技术,仅能生产简单的煤油灯罩。经过多年技术积累才具备制造玻璃罐的能力。

虽然年已经建起晶华玻璃厂,产量始终不佳,真正形成规模还是在年以后。

从那以后,一个奇怪的调味品瓶子缓缓走进人民的三餐四季,漂洋过海,时不时在海外华侨心中勾起一片乡愁。

现代蚝油生产已经变成浓缩主料+各类添加剂的组合,甜中带咸,鲜里有酸,撩人味蕾的红褐色半流体,里面深深埋着食品工业研究成果的低调智慧。

蚝油玻璃瓶,更像个永恒的符号,于岁月长河中经久不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