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家总局关于发布保健食品原料用菌种安全 [复制链接]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经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协商一致,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保健食品及其原料安全性*理学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年版)》《保健食品原料用菌种安全性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年版)》《保健食品理化及卫生指标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年版)》,现予印发,自公告之日起施行。

附件:

《保健食品及其原料安全性*理学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年版)》

《保健食品原料用菌种安全性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年版)》

《保健食品理化及卫生指标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年版)》


  市场监管总局


  年10月16日

附件部分内容如下:

《保健食品原料用菌种安全性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年版)》

保健食品原料用菌种安全性

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年版)

1范围

本指导原则规定了保健食品原料用细菌、丝状真菌(子实体除外)和酵母的安全性评价中的致病性(*力)检验与评价程序和方法。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保健食品原料用菌种(包括保健食品配方用及原料生产用菌种)的致病性检验与评价。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基因改造微生物菌种和在我国无使用习惯的菌种致病性检验与评价。

2术语和定义

2.1致病性,Pathogenicity

微生物感染宿主造成健康损害引起疾病的能力。

2.2产*能力,Toxigenicity

微生物产生对人和动物有*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的能力。

2.3*性,Toxicity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潜在伤害(不良反应)。

3对拟评价微生物菌种需提交的基本资料要求

在进行致病性评价试验前,菌种送检单位需提供以下资料供评价单位审核。

3.1基本信息

拟评价菌种名称(包括学名、俗名、曾用名、拉丁名等)、来源及用途。

3.2菌种分类学资料

提供由有菌种鉴定资质的机构出具的对拟评价菌种的规范、科学的分类学(属、种名称及株)资料。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应遵循原核生物分类学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nSystematicsofProkaryotes)的规定,并符合原核生物国际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ofProkaryotes)要求。真菌的分类和命名应按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foralgae,fungi,andplants)进行。

3.3菌种鉴定资料

根据目前已有的知识,提供基于表型及基因测序技术鉴定到种水平的资料。作为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活菌),还应提供鉴定到株水平的资料。

3.4菌种生长环境条件资料

提供拟评价菌种生长最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湿度、光照等),以及菌种保藏及复壮方法等相关资料。

3.5诱变菌种

经过诱变的菌种还需提供详细的菌种诱变方法(包括使用的诱变剂、诱变条件及诱变试验流程等)和不少于代(传代间隔不少于7天)的遗传稳定性研究报告。

3.6生产相关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拟评价菌种安全用于保健食品的生产记录、工艺流程、企业标准等资料。

3.7国内外安全性评价资料综述

基于国内外文献数据,提供拟评价菌种的国内外使用历史和安全性评价资料,包括其致病性和产*能力的报告、研究文献或综述等;若无拟评价菌种的上述资料,应提供在亲缘关系上与其相近种属的安全性评价资料。

3.8其他国家批准资料

提供其他国家已批准拟评价菌种作为膳食补充剂、功能食品或普通食品生产使用的相关证明资料。

3.9其他需要说明的信息。

4评价方法

对已经提供以上资料的拟评价菌株,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开展评价。

4.1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Sequencing,WGS)

4.1.1基因测序

对拟评价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别获得其基因组完成图和框架图,测序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DNA提取方法

-测序方案及仪器设备

-序列组装方法

-序列质量评价

-FASTA文件

-与预期基因组大小相关的重叠群(Contigs)总长度

-基因注释流程

-对真菌而言,还需提供从相关数据库中获得的全基因组注释质量信息。

4.1.2基因序列分析

将拟评价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已有的数据库,包括但不限于*力基因数据库(VFDB)、*力/致病岛数据库(PAIDB)、生物防御数据库(MvirDB)等最新版本中存储的序列进行比对,并分析拟评价菌株遗传物质中与致病明确相关的已知*力因子和*素代谢相关基因的存在情况。应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的分析报告:

-*力/致病性(或产*)相关基因名称、所在位置、与最新数据库中已有*力基因的匹配度等信息

-编码的蛋白及序列号

-*力/致病因子(*素产生、侵袭和粘附因子等)

-序列长度覆盖度≥60%

-输入序列与数据库中序列的匹配度(≥85%)和e值(10-5)

-数据库中已有的菌株名称

-基因组图谱

-拟评价的真菌菌株还应根据文献报道能够产生的*素类别,针对性检索是否存在*素合成关键基因及其基因簇。

4.2动物致病性试验

由具备菌种致病性检验和评价资质的机构,分别按照附录A、附录B和附录C规定的试验方案,对拟评价的保健食品用细菌、丝状真菌、酵母菌株开展致病性检验,对结果做出评价并出具报告。

4.3产*试验

对某些能够产生*素的微生物,应在多种基质和条件下(单品种固体、多品种固体复合、不同成分的液体组合等)进行产*试验,并按照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或国际组织/相关国家规定的标准检测方法进行有*活性代谢产物含量检测。

5结果判定

5.1满足以下所有条件者,可用于保健食品。

5.1.1动物试验显示无致病性。

5.1.2产*试验结果显示,在受试的任何一种基质中均不产生有*活性代谢产物。

5.1.3根据现有知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未发现存在已知的*力/致病基因(或*素合成关键基因及其基因簇)。

5.2全基因组序列中发现含有已知*力/致病基因(或*素合成关键基因及其基因簇),但动物试验显示不具有致病性、或产*试验检测到已知的有*活性代谢产物但其水平较低,长期摄入对人体健康无影响,结合国内外使用历史,可用于保健食品。

5.3动物试验显示具有致病性,或产生高水平已知有*代谢产物,长期摄入可能影响人体健康,不能用于保健食品。

以下省略,详细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