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一种文化载体,收藏老酒是文化的回归。每一瓶老酒都有一段故事,每一瓶老酒都是一段传奇。酒还可以与中药材“溶”为一体,药借助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应用各种慢性损虚疾病的防治,食材、药材中的各类性味、功能效用经过精心熬制、调配,融入酒中,从而达到养生、治疗、保健功效。
药酒与养生的特点
中药药酒在中华民族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源远流长,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今,中药药酒特别是中药保健药酒不断推陈出新,在中成药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中药药酒在养生方面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食药合一
酒是人们宴饮时不可缺少的饮料,药酒是将作为饮料的酒与治病强身的药“溶”为一体,既是酒,又是药,形成了食药合一的特点。
二、酒行药势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曾这样表述酒的药效:“酒味苦、甘、辛,大热,有*,主行药势,杀百虫。”即认为酒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行药势,也就是说借助酒来发挥其他药物的效用。李时珍也说酒有“行药势,杀百邪,恶*气”的药用价值。元朝王好古更举例指出酒“行药势”的作用:“*芩、*连、*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即借助酒的升提作用,*柏和知母等便可治疗上焦病变;而“大*,为苦寒攻下之品,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同样,借酒气轻扬,引药上行,还可使整个处方抵达病位。此外,张仲景的栝楼薤白白酒汤,即是借助酒性升提,达到通阳散结、豁痰蠲痹、治疗胸痹的作用。
三、酒助药力
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有些中药成分不溶于其他液体,但却能比较容易的溶入酒中,而且酒精还能有效进人药材的细胞中,通过溶解作用,提高药物的浸出速度和效果,使药物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元代著名医生王好古就说“(药)有宜酒浸以助其力”,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药物加入酒以后,治疗效果明显增强。如明代《炮炙大法》载,菟丝子、生地*、淫羊藿、红蓝花、莪术、白头翁等药物,俗称“得酒良”,其含义正在于此。
四、酒剂取效迅速
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可把中药里大部分水溶性成分,以及水不能溶解而需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有机物质溶解出来,最大限度地保留药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同时,服用后可借酒的宣行走窜之性,促进药物中有效成分迅速而最大程度地吸收入血,在较短时间内发挥治疗作用。
五、药酒可防治并举
药酒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有病时用它可祛疾,如驱除风寒、活血化察、舒筋活络等;无病时也可以养生防病,如古代人在重阳节间饮菊花酒,目的在于防老抗衰,夏季饮用杨梅酒则可预防中暑,而常饮山楂酒可以防止高脂血症的形成。
六、酒可矫味杀*
一些动物药,如白花蛇、乌蛇等,经酒制后可消除或掩盖其不良气味,并减缓其*性,如《本经逢源》载:常山之药“若酒浸炒过,则气稍缓”;另外,大*酒制,则峻下之势锐减。因此,可根据酒的这些作用调剂药物,祛除药物的异味与*性,缓和其峻烈之性,更好地发挥养生祛病的功能。
七、酒可防腐,便于贮藏
药酒中含有乙醇,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药剂的稳定性,并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故而酒剂可长期存放,不易腐败变质。
古往今来,药酒名目繁多,随着人们对中医、节气、健康等所关联的知识不断深化,药酒!已是一种文化的现象,彰显着中医药的神韵。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综合自网络,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