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代偿功能强大但也容易受伤,除了嗜肝病*的侵袭、长期酗酒、饮食不健康不卫生、环境污染等原因引起肝受损外,乱用、误用、过量服用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一段时间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简称为“药物肝”,各人群均可能发生。
“药物肝”是药物直接引起,或药物代谢物诱发的肝脏炎症反应,肝功异常,是一种非病*类肝炎,没有传染,通常引起患者个体或服用同一种类药物的人群出现肝损害。
近期引起“药物肝”的源头,是新冠防控“松绑”后,不少人为了及早应对,家里囤了“感冒药+退烧药+镇痛药”非处方药组合,出现初步症状后,凭经验混着吃。这些药基本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每天服用的量有严格限制。
一些人为了好得快,往往几个药一起吃,很容易让对乙酰氨基酚用量超出正常值,肝脏代谢不及时,而且造成肝细胞损伤,这样“药物肝”就出现了。医院一天接诊十几例。
药物肝根据炎症反应与病变部位不同,大致分为肝炎型、脂肪肝性、肝内胆汁淤积性和胆汁淤积伴炎症型4种,特点各不相同。
肝炎型:肝细胞实质受损并坏死,患者恶心呕吐,肝肿大,有触痛感,尿色呈深*至茶色,肝功异常,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脂肪肝性:肝细胞内脂肪沉积明显,有坏死炎症,除呕吐恶心外,肝区胀痛,肝功异常,特别是胆红素大量升高。
肝内胆汁淤积型:肝小叶出现淤胆,已渗透到毛细胆管内,患者有*疸,但无皮疹和发热现象,肝功异常,但胆固醇、磷酸酶指标正常。
胆汁淤积伴炎症型:肝细胞如充气状鼓起,淤胆症状明显,患者发热畏寒,恶心乏力,腹胀,肝肿大,有皮疹,伴有*疸,大便不正常,肝功主要指标均异常升高。
那么,哪些药物会伤肝呢?主要是西药和中药,数量近千种。俗话说:是药三分*。这个*大部分对肝脏不友好。主要有这几大类:
从西药看,有抗生素类,抗肿瘤类,抗精神病类,解热镇痛类,抗癫痫类,抗抑郁类,甲亢类,镇静类,降糖类,心血管类、减肥药等。
从中药看,常见的有何首乌、雷公藤、大*、苍耳子、野百合、艾叶、蒲*、川楝子、土三七、天花粉等。
引起“药物肝”的原因,有四个:
一是治病心切,不知不觉吃了损肝药物,如慢病糖尿病、甲亢、心血管疾病,使用的药物伤肝。
二是不清楚中药和偏方的副作用,中药使用不当出现肝损伤,病例并不少见,特别是一些偏方,未经验证,损害更大。
三是患者个人乱用药,自己当自己的医生,自己买药吃,结果超量服用或出现不良反应伤肝,如感冒药、减肥药等。
四是盲目相信保健品,盲目补肝,好心办了错事,以老年群体多见。
出现“药物肝”的迹象后,医院就诊,分两种情况:
1、如果处于肝损伤早期,及时停用伤肝药物,大概率可以治愈
肝脏代偿功能强大,即使切掉健康肝脏的一半,数个月后会恢复如初。患者怀疑是自己有“药物肝”,如果确诊且处于早期,马上停用药物,遵医嘱注意休息,不剧烈运动,适量服用保肝药物辅助治疗,根据肝损伤程度、患者体质、急症还是慢症肝损伤鉴定,多数人2周至1个月可恢复,有的要2—3个月。
2、如果是“药物肝”迹象严重,可能无法恢复
肝脏轻易不会发警报,一旦提示有事,拖得越久越严重。如果患者就诊时间严重延误,已出现重度*疸,或内出血的症状,可能有肝衰竭的危险,这种情况比较棘手,意味着肝内炎症比较突出,即使治疗,可能病程较长,不排除出现肝硬化。
总之,“药物肝”的损害越来越常见,也应当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药物肝”是可预防、可自控的问题,只要提高防范意识,不盲目用药,注意身体健康,就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