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在中国,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产品。它的普及,离不开铺天盖地的广告,但是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估计每个人接触到的都大相径庭。
保健品的种类在食用方面有保健酒、保健茶、各种所谓的名贵中药研制的粉或者片等等,使用物品方面像是保健鞋垫、按摩仪、理疗床、针灸仪等等。种类繁多,花样百出。针对的人群呢,却是出奇的一致,基本上都是针对老年人的。
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
一、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是一天不如一天,这个是自然结果。老年人也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受疾病困扰,不给儿女添麻烦。
二、老年人一般独处的时间较多,比较容易产生孤独感,内心希望有人能关心他。
三、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日新月异,老年人接受能力不及以往,就容易自闭在自己一定范围的狭小空间
保健品的销售公司深深地明白老年人的心理,于是就针对性地制定出一系列地战术,攻入老年人的阵地,一个目的,就是让老年人买自己的保健品。
首先,他们大肆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和用途,通过电视台、广播开展养生课堂、名老中医咨询、所谓的知名大学医学教授等等,利用名人效应,媒体的影响力为他们的保健品宣传包装,从他们口中,所谓的保健如同灵丹妙药似的存在。而这些讲师或者说是营销人员更为确切,他们往往也得努力学习,看一些*帝内经、本草纲目之类的古医学书籍,有时还会沿用里面的几句话,虚虚实实,假假真真,让老年人深信不疑。
他们还结合现代高科技,“我这个针灸仪,是通过什么什么芯片,什么什么科学院,多少年的研究成果”,“我这个理疗仪里面镶嵌着什么什么名贵宝石,通过什么磁场刺激机体反应,就能治好病”这种天马行空似的讲述,能唬住很大一部分人。
第二,大打亲情牌。保健品销售员会不辞劳苦走街窜巷,深入小区,大爷大妈、叔叔阿姨喊得叫一个亲切。为什么能够成功推销,喊着爹娘,捏肩捶背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出几天,你平时哪不舒服,有什么爱好,家里什么情况都能摸的一清二楚。有仪器的还会主动让你试用,按摩过后还挺舒服,一开心就买了。据我所知,买回来能坚持使用的基本没有。这个东西用的次数多了,身体就适应了,就感觉效果没有以前好了,慢慢的,就放在角落,遗忘了
第三,抓住老年人省吃俭用的作风,一开始不买东西。免费听专家讲养生,去了之后还有礼品发放。时间安排的都挺早,因为老年人起得早,趁着年轻人还在睡觉,等年轻人起来该上班了,都拿着赠品回来了。赠品大多是生活常用的,比如鞋垫、挂面、鸡蛋之类的,而且只要来就送,老年人都主动早早的去了,大门口排队的情况相信大家都遇到过。去的次数多了,回来的人无一例外都买推销的东西了,潜意识里他们都已经相信了,神医、专家的话,说的都对,让买的东西都是对自己好的。有的自己没钱,带着儿子、女儿去买,年轻人了解的多,当然不愿意购买。老年人生气,骂自己的儿女不孝顺,销售人员跟着煽风点火,年轻人往往不愿背负不孝之名,买就买吧,父母高兴就好,不仅花了钱,还影响家庭和睦。
第四,免费体检,这种方式很常见。医院的那种抽血化验。都是电子的,电子测血压,测血糖,使用一些不知名的仪器在身前晃晃都给你下结论了。吓你,有中风前兆了,心血管堵塞现象了等等,说完就宽慰你,吃我们的什么产品,几个月几个疗程后,就没有大碍了。老年人怕的就是这些,一下子说的心里了,花钱买健康,攒了许久的退休金一股脑都买了,甚至借钱买保健品的也大有人在。
其实,保健品虽然打的都是公司的旗号,而生产厂家却往往不是。仔细看就会发现都是一些小地方的小厂子。保健品销售公司只是一个代销而已,利润拿的最多,风险承担的最小。而电视台、广播媒体在产品宣传前的审核方面把关不严,老年人内心以为,广播、电视都是国家的,国家是不会骗人的,然而广播、电视宣传的产品就是一个夸大宣传,其产品本身对于人体是没有太大的副作用的,但是要联想到,一些人吃了这些保健品后,把应该吃的比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血脂等等不再吃的话,是有多大的风险,所以还是请面对公众的媒体,多承担一些责任,不能因为广告费,迷失了自己的责任。
年轻人身为儿女,也不能放任老人独自生活,时常去探望,给予关怀,让老人的孙子孙女经常一起玩,也是一种好的方法。生活的圈子大了,了解的信息就多,就不会被轻易蒙蔽了。天伦之乐并不是给了钱就是欢乐,而是一家人一起生活,就算平淡,也是真的欢乐。
世界上没有比欢笑更好的良药了,仅以此文希望广大老年人不再轻信保健品,更不能将保健品替代药物,能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度过美好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