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活在广东的人,如果你每天一边吃饭一边看今日一线的新闻,插播的广告少不了几个热门的投放广告“莎普爱思”、“香丹清”、“陈李济”,还有“鸿茅药酒”,电视里闪烁着代言人陈宝国和一群老人其乐融融的画面。
既然是保健品,推广宣传如此强有力,难免会让人好奇去了解是不是真的有奇效,于是搜索栏下,会自动跳出“鸿茅药酒是保健品还是药品”,“鸿茅药酒到底怎么样”,“鸿茅药酒好不好”。这种工作,特别考验企业公关的能力。
“鸿茅药酒”究竟是保健品还是药酒?
鸿茅药酒配方中我们可以看到何首乌、槟榔和白酒这些成分。尽管从中药的角度讲,在各种配方里使用自带微性*性,药用能发挥疗效,属于普遍现象。但如果长期使用,是否要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致癌物清单,槟榔和白酒均为1类致癌物,长期食用槟榔,会导致口腔癌的发生。而在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也发表提示,何首乌有可能引起肝损伤。而鸿茅药酒厂家的推广里却烙上了无副作用的字眼。
鸿茅药酒更不是什么是保健品,是一款在各大药房有售的一款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的药!根据新广告法第十六条,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否则由工商行*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凭什么陈宝国代言了这么多年,还能面对三令五申于不顾?
营销轰炸、挖人性痛点
毕竟是专针对中老人市场,鸿茅药酒年收入高达15亿,妥妥的当地的纳税大户。走的还是老套路——营销轰炸、挖人性痛点。有如当年魔力挺、背背佳、脑白金一样深入人心。仅仅去年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量,竟超过国际巨头保洁,位居全国第一!不仅在央视、各大地方卫视,重点时段循环播放。
还被植入到了各种热播电视剧中,长辈送礼之佳选。电视剧《美好生活》中,鸿茅药酒做为保健品赠送给了未来丈母娘、未来岳父。
“每天两口,把病喝走”,这霸气的广告语已经在电视循环播了近10年。除了广告狂轰乱炸,还线下开会卖药。地推销售跟进,借助药店等地,进行点对点营销,召集老年人开会“卖药”。业务员取得老人联系方式,邀请他们参加产品推介会,会议上可以低价购买高面值优惠券,抵用现金,或者直接享受优惠;即使不买产品,也可以获赠鸡蛋、肥皂、毛巾等赠品或组织义诊,还能听一些健康讲座,进行简单的血压测量等。
久而久之,大爷大妈成了鸿茅药酒的忠实粉丝,有的老人不光给自己卖,还要动员家人朋友一起卖,一番欣欣向荣之势。
除了强而有力的广告之外,CCTV国家品牌计划、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招牌也都挂上了。
然而在年,就有25个省市通报过,这个药的广告是违法的。且被暂停销售数十次。但都不了了之。
是声誉损害还是职权滥用?
年12月,广州医生谭秦东在网上发布了一篇《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药》的网帖,从心肌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全面科普了鸿茅药酒有夸大广告之嫌疑,对老年人造成的伤害提出质疑。
奈何这篇点击量加起来不过三四千的帖子,为他招致了跨省带走和刑事拘留之祸!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警察,跨“湖南--湖北--河南省--山西省四个省”公里把这个医生抓走了,并拘留天之久。让医生本人一片懵逼,也引起了网友的愤怒。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权利,怎么直接被定为刑事犯罪?即便从法律的角度解读,也是行不通,一、鸿茅药酒如何证明万退货与文章内容有直接因果关系?二、损害商品名誉罪是民事纠纷,认定纠纷之前,警察为什么要先抓人?三、为啥药厂违法次安然无恙,医生一篇吐槽文就被刑事质控?
值得一提的,损害商品声誉罪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罪名,但在司法实践中,该罪常被滥用。在损害商品声誉罪中,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它和言论自由的关系。我国刑法虽然对损害商品声誉等罪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入罪标准,但是将此罪规定在刑法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寒蝉效应,民众可能会因害怕犯罪,而闭口不言,不敢发表任何批评意见。
而在舆论的漩涡中,掌门人鲍洪升获选内蒙古年度经济人物。而刚被释出的医生,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从不后悔发表过文章,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操守。
一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申诉-删帖解决的问题,竟然直接动用国家机器跨省抓捕一名医生,背后的权力谁在主导?然而法治的基本要义是让权力受到约束,相关司法机关应在慎重处理谭医生一案,树立民众对法治的信心。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